黛玉葬花和飞机误点(转自天涯)

作者:小转铃

  《红楼梦》是经典之作,这一点毋庸置疑——它能让大多数人都产生指手画脚一番的冲动,单凭这一点看来,就了不起得很。而我一直假装从来没听说过这本书——这样既可以显得我很特别,也可以防止自己说漏嘴被人笑话。前几天,越剧红楼梦跑到我们学校来演了两场,搞得学校礼堂的天花板上都爬满了人,好像蜘蛛侠是一种传染病。其中也有我一个。当我看到宝玉趴在灵台前嚎啕大哭并胡言乱语的时候,忽然发现,林黛玉一生居然从来没有恐惧过,她只不过时常显得很忧伤。恐惧源于即将降临的不幸,忧伤则来自已经发生的不幸。这说明她看到一切皆已注定,毫无悬念,所以根本不会恐惧。林黛玉的口号是:“侬今葬花人笑痴,他年葬侬知是谁?”她知道她终将被葬,只不过搞不清楚谁将葬她,鉴于测不准原理,这个小疑惑也算是reasonable。可怜她死去时的那个场景借花花草草的形式反复出现,所以她看到花朵掉了也要流下眼泪,正如亲见自己的死亡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她非但不脆弱,神经还劲道得要命——如果要我天天出席自己的葬礼,我一定早就抓狂了——但是林黛玉可不是普通人,她的哲学观有点偏向释老,所以觉得早死也没什么大不了。
  
  记得曾经有一个人傻头傻脑地问过,为什么林黛玉会不喜欢李商隐——这好理解得很,李商隐是唐朝人,早就死得骨头都烂光,林黛玉又不是蛆,当然不会喜欢。严肃点地说,那是因为虽然他俩看上去都是一副惨绿少年的模样,实际上差别却很大——李是个小资,觉得人间真是复杂得要命(包括事业上和感情上),对着红尘之事,煽起情来那个肉麻就别提了。可林黛玉唯一喜欢的那句“留得残荷听雨声”,却是将它看作一个关于生死的机锋来玩味的……
  
  “人有聚就有散,聚时欢喜,到散时岂不冷清?”她的话令人想起《西藏生死书》里面的一段:
  
    我们的存在就像秋天的云那么短暂,
    看着众生的生死就像看着舞步,
    生命时光就像空中闪电,
    就像急流冲下山脊,匆匆滑逝。
  
  这段话凌厉得像一首诗,似乎是踏在铁灰色的厚厚云层上说的,想想实在是酷得不行。佛教爱强调“生者必死,聚者必散,积者必竭,立者必倒,高者必堕。”,所以黛玉虽然总是哭哭啼啼,心里也许并不很当真。当然,如果要抬杠的话,也可以说“死者曾生,散者曾聚,竭者曾积,倒者曾立,堕者曾高。”我总觉得这样一来,才可以说是没有执念。
  
  当然,黛玉只不过有释老之风罢了,并没有真的变成一个佛陀在潇湘馆里面坐化,这说明她还不到佛陀的境界。这一点上,她倒是有点像分布在赤道附近的巴布亚土著,对什么都不太认真,唯一看不开的事就是谈恋爱。巴布亚人在十一二岁就多是谈恋爱的高手,姑娘看上中意的男孩,跑上去不由分说就往人家鼻子上狠狠咬上一口,有点像盖个戳的意思。那男孩的鼻子被咬得一塌糊涂,还觉得心里很高兴,于是大家跳起土风舞,快乐地一起回家去。林黛玉也是这样。她看上了贾宝玉,就老朝他发点小脾气,贾宝玉被骂得一塌糊涂,也觉得心里很高兴,两个人就越来越要好。
  
  话说回来,如果明白了黛玉对生命的看法,就能忘记一切恐惧,接受眼前现实。既然过去和未来都已经发生,那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静静等待命运降临。最近我贵体欠佳,发现这个人生观尤其适合倒霉的人、病人、和有点想法的人。倒霉的人会一直倒霉,病人比常人容易死掉,有点想法的人不但会一直倒霉,还会比常人容易死掉。这就是DESTINY。如果把生命看成一场电影,放映室只不过把胶片拿出来投到屏幕上而已,花钱买了票应该好好看,而不是大声喧闹,以为多叫几声来人哪就可以保那个英俊的男主角不死。昨天晚上我把这讲法跟一个人讲,并且说我似乎已经悟道了。他说,悟道并不好。我问他,悟道之后就可以脱离轮回,有什么不好的?他说,谁会喜欢飞机误点?

  不得不承认,他的境界比我高多了。  

一条评论

  1. 贾嘉

    不禁又感慨万千:天涯上牛人真多啊!

    “既然过去和未来都已经发生,那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静静等待命运降临。”“倒霉的人会一直倒霉,病人比常人容易死掉,有点想法的人不但会一直倒霉,还会比常人容易死掉。这就是DESTINY。如果把生命看成一场电影,放映室只不过把胶片拿出来投到屏幕上而已,花钱买了票应该好好看,而不是大声喧闹,以为多叫几声来人哪就可以保那个英俊的男主角不死。”——好句子啊,积极的消极人生观。

    “谁会喜欢飞机误点?“又把话说破了,怪郁闷的。好不容易人想通了,他又来扫兴。 [cry]

Comments are clos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