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真的被雷到了:从土里挖出来的古汉字“囧”后继有人啦!其红火程度不亚于“囧”,其生动可爱之妙处也能让众多网络语、流行词、火星文甘拜下风,退位让贤,那就是华丽丽的“槑”字!
槑,一眼望去,既熟悉,又陌生,熟悉是因为它外形眼熟,分明是两个连体的“呆子”;陌生是因为不知它来自哪门哪户,又姓什名谁。翻找资料,细究下去,才知道它跟“呆”八竿子打不着。《康熙字典》上说:槑,古同梅。不禁愕然!梅在我们心中一直是俏丽、俊秀、坚强、孤傲的美好形象,怎么古人用这么一个傻乎乎的字来定义、称呼她呢?难怪古人有这样咏梅的句子了:“丑怪惊人能妩媚,断魂只有晓寒知。”如果我们不知道“梅”在那时是写作“槑”的,又怎么能理解诗句中的“丑怪惊人”四字呢?
在岁月的长河里,语言文字流动着,发展着,不知从何时起,“槑”字退出了大众的视野,沉入岁月长河的河底。在很长一段时间内,只有“梅”一枝独秀,越开越香了。但又不知从哪一个时刻起,“槑”又出现了,是从河里游上来的,也是从土里挖出来的。是岁月的泥沙湮没了“槑”,也正是岁月的风雨吹打了那些泥沙,把“槑”又一次带回人间。
但这一次,它是以一个全新的身份重出江湖的,而它笑傲的是网络这个热闹非凡、妙趣横生的江湖!网络的弄潮儿们,80后乃至90后的新新人类们,想都没有想过要把它当成“梅”来看待,来使用。他们都是“外貌协会资深会员”,他们“一见钟情”,他们跟着感觉走,他们“一锤定音”,赋予了“槑”新的身份:比一个呆更呆的是两个呆,所以槑是比呆更呆,也就是很呆很傻很天真很脑残的意思。
从“梅”到“比呆更呆”,多么天翻地覆的变化,就这样被新新人类们用十足恶搞的精神创造出来了!不知道“槑”字有没有感到心理落差,有没有适应它的新身份——品位格调一下子降了这么多——不过看它在网上大行其道、红得发紫的行情,我想在这个讲究眼球和实用,又颇具幽默感的时代,它应该会很快“舟摇摇以轻扬,风飘飘而吹衣”地在网络的江湖上顺势而为吧!
为了更系统地确立“槑”的新身份,和它的江湖地位,网络达人们更是不辞辛劳地举出了“槑”行为大全。其中包括:明明不胖,却老说自己胖,目的是想要别人赞美她瘦;普通交谈互称英文名字,或者拗口名字的做作行为;开了个博客,里面只写了一篇文章,很做作,很恶心,但却不停地发给别人叫别人一定要看,还逼迫别人评论;过度做作地说喜欢哪个歌手,但却没有听过人家完整的一首歌;爱拍马屁却不会拍,最后拍到马腿上,被马尾巴抽了一记;给各类选秀节目投票;完全相信QQ转发变态消息,如:请把XX消息发到几个群,否则……;整天上网,时不时在线搜索一个异性,就要加好友看视频;强行把自己的人生观灌输给学生的老师;逢人就爱抱怨自己多么多么不幸,运气不好,时不逢机;能够被骗去传销;疯狂的去很多的博客留言,请求交换链接,而人家根本就不认识你;聊一个QQ消息,就要输入几十个符号;一部电影出来,不管看过没看过就要大骂一通;装伤感忧郁,无病呻吟,以博得别人的安慰和同情……“槑”行为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,要多少有多少啊!
本着把恶搞进行到底的精神,网友们各抒己见,发表各种说法,如:“梅妻鹤子”,以后可以写成“槑妻鹤子”啦,唉,娶了个很呆的妻子,所以才生出像动物的儿子啊,这说明基因很重要啊。有人说:槑好像结婚照哦,建议在婚礼上和囍一起使用。还有人说:槑让我想起两个人谈恋爱在牵手依偎,好温馨哪!
瞧瞧,在“槑开二度”重获新生的“槑”面前,“呆”显得多么地单薄弱小啊!
[ft] 槑
嫑 呵呵
看飞飞写的东西总是很长见识